王威:住宅转商业:馅饼或陷阱?

首页    永正观点    王威:住宅转商业:馅饼或陷阱?

永正資本有限公司总裁 王威

 载于2012年4月《新地产》

        近两年来,有个明显的现象,就是住宅开发商纷纷转型做商业地产,至少是宣称要做商业地产。如果仅是做做宣传或只是散卖些写字楼和商铺,在住宅限购的背景下,也未尝不是合理的选择。但如果拟大规模做大型商业地产的持有及经营,特别是购物中心,我认为,这很危险,少数新进入者能吃着馅饼,但多数开发商只是在跳陷阱。(限于篇幅,本文重点谈商业地产中最难的大型购物中心。) 

        首先分析这个行业特点。从需求来说,一直是稳定增长,购物中心就是满足吃喝玩乐需求,不可能爆发式增长,不可能今天吃三顿饭,明天吃十顿饭。反观住宅,在限购之前,因为有投资投机需求,需求是无限的,但商业永远不存在无限需求,这是两者核心的区别。因为限购政策,住宅只剩下刚性需求了,做一个不很恰当的类比,商业地产过去、现在和未来一直都是刚性需求。

         从供应角度来看,供应总体是过度的,而且已经泡沫化,现在各种统计数据都说明这点,不再赘述。我举个6年前的例子。我2006年加入凯德商用,做的第一个项目是望京凯德广场。当时我做了一个调查,发现望京已有200万平米的商业供应量,今天大家去看,到望京转一圈,真正能够活下来的商业最多50万平米,其余百分之六七十都已死掉。这是商业的一个真实的缩影,即使在北京和上海,只要留心观察,关门的商场比比皆是。商业供应过度的现象早已存在,但之前不受关注,因为大家专注于住宅,而且房价高涨,开发商在商业地产犯下的错误都被掩盖和弥补。

        从商业本身的难度来看,王健林说:住宅是小学生,商务地产是中学生,商业地产是大学生。我绝对赞同,因为我原来也做住宅,到凯德商用后才做商业,在第一年感触特别深,就是一种小学生上大学的感觉。可能大家都知道难,但做过之后才知道它真的很难,超过你的想象。商业和住宅还有另外一个核心区别:商业做不好会关门,变成负资产,但是住宅项目不会死,至少在过去十年,住宅做不好,打个折还是可以卖掉。对此,住宅开发商一定要有清醒认识。

        三年前做商业地产的开发商还屈指可数,为什么这两年突然有众多住宅开发商纷纷宣称转型做商业地产呢?原因可以分成三类:主动、被动和盲目。主动转型的少之又少,近乎于无;被动转型,是因为单纯的住宅用地越来越少,现有的土地储备中有数百万平米的商业用地,因此不得不做,这是大型住宅开发商转型的主要原因;而中小型开发商则多为盲目转型,以为商业地产很赚钱很容易做,一头扎进来,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。

       不管什么原因,转型的最佳时机已经过去。第一,这个行业里已有众多的强者;第二,商业不同于住宅,对地段的要求要高的多,优质的地块和项目基本已经被抢走,适合做商业的地块已经越来越少;第三,规模是商业的核心竞争力,强者更强,赢者通吃,后来者很难超越;第四,在目前的市场和政策环境下,采用以住养商的模式难度越来越大,住宅主业不稳,主动的从容的转型实际并不存在。

       毫无疑问,商业地产的需求和机会是巨大的,未来也一定会出现新的成功的玩家,但对住宅开发商而言,特别是中小住宅开发商,如果之前根本没做过商业地产,最佳选择是不做商业地产,能不做就不做,如有商业地块和项目,最佳做法是卖掉。

       如果非做不可,不管是被动还是主动,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。

        第一,长期资本,尤其是当住宅的利润不足以养商业时。

        第二,运营能力,如何保证商业项目能够真正活下来而非关门。

        第三,商业本身一定要挣钱,以商业或奥特莱斯的概念圈地,这是短期行为,靠运营获取良好的租金收益是长期发展的真正方向。

        第四,规模,除非你能在西单或王府井拿着地,否则商业地产要么不做,要么就要有规模。

         第五,人才。一方面是人才很稀缺,另一方面则是住宅开发商老板和高管对商业的认识、思路和心态,这也是属于人的问题。住宅开发商不管住宅做得多好多大规模,如果说根本没有做过商业地产,你的经验就是零,老板和高管对商业地产一定要有谦虚和敬畏的心态,如果把握不好,结局会很惨痛。我做这样的判断是有根据的,我至少接洽过两百家住宅开发商,类似案例很多。

         第六、长期准备。即使解决了以上问题,依然要做好长期的准备,没有5年时间,无法证明转型是否真的成功。 

        商业地产的市场机会很大,新进入者中一定会有成功者,但如一窝蜂涌进,大多数人将发现原先期望的馅饼成了陷阱。如果一定要做,决策前,请不仅要考察成功的项目,务必重点考察失败的项目。


2012年12月29日 08:21
浏览量:0
收藏